
2024-12-7 日报 Day28

今日的鸡汤
如果你不提前倒下,没有任何人可以打败你。
今日学习内容
1、JS红皮书P95-98 第四章:变量、作用域与内存
今日笔记
1、垃圾回收机制:JavaScript 是使用垃圾回收的语言,也就是说执行环境负责在代码执行时管理内存。在 C 和 C++等语言中,跟踪内存使用对开发者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也是很多问题的来源。JavaScript 为开发者卸下了这个负担,通过自动内存管理实现内存分配和闲置资源回收。基本思路很简单:确定哪个变量不会再使用,然后释放它占用的内存。这个过程是周期性的,即垃圾回收程序每隔一定时间(或者说在代码执行过程中某个预定的收集时间)就会自动运行。垃圾回收过程是一个近似且不完美的方案,因为某块内存是否还有用,属于“不可判定的”问题,意味着靠算法是解决不了的。
我们以函数中局部变量的正常生命周期为例。函数中的局部变量会在函数执行时存在。此时,栈(或堆)内存会分配空间以保存相应的值。函数在内部使用了变量,然后退出。此时,就不再需要那个局部变量了,它占用的内存可以释放,供后面使用。这种情况下显然不再需要局部变量了,但并不是所有时候都会这么明显。垃圾回收程序必须跟踪记录哪个变量还会使用,以及哪个变量不会再使用,以便回收内存。如何标记未使用的变量也许有不同的实现方式。不过,在浏览器的发展史上,用到过两种主要的标记策略:标记清理和引用计数。
2、标记清理:
JavaScript 最常用的垃圾回收策略是标记清理(mark-and-sweep)。当变量进入上下文,比如在函数内部声明一个变量时,这个变量会被加上存在于上下文中的标记。而在上下文中的变量,逻辑上讲,永远不应该释放它们的内存,因为只要上下文中的代码在运行,就有可能用到它们。当变量离开上下文时,也会被加上离开上下文的标记。
给变量加标记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当变量进入上下文时,反转某一位;或者可以维护“在上下文中”和“不在上下文中”两个变量列表,可以把变量从一个列表转移到另一个列表。标记过程的实现并不重要,关键是策略。
垃圾回收程序运行的时候,会标记内存中存储的所有变量(记住,标记方法有很多种)。然后,它会将所有在上下文中的变量,以及被在上下文中的变量引用的变量的标记去掉。在此之后再被加上标记的变量就是待删除的了,原因是任何在上下文中的变量都访问不到它们了。随后垃圾回收程序做一次内存清理,销毁带标记的所有值并收回它们的内存。
到了 2008 年,IE、Firefox、Opera、Chrome 和 Safari 都在自己的 JavaScript 实现中采用标记清理(或其变体),只是在运行垃圾回收的频率上有所差异。
3、引用计数:
另一种不太常见的垃圾回收策略是引用计数。引用计数的含义是跟踪记录每个值被引用的次数。当声明了一个变量并将一个引用类型赋值给该变量时,则这个值的引用次数就是 1。如果同一个值又被赋给另一个变量,则这个值的引用次数加 1。相反,如果包含对这个值引用的变量又取得了另一个值,则这个值的引用次数减 1。当这个值的引用次数变成 0 时,则说明没有办法访问这个值了,因而就可以将其占用的内存空间回收回来。这样,当垃圾回收程序下次运行时,它就会释放那些引用次数为 0 的值所占用的内存。
引用计数策略的一个问题是循环引用。循环引用指的是对象 A 持有一个指向对象 B 的引用,而对象 B 又持有一个指向对象 A 的引用。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对象的引用次数永远不会是 0,因为它们互相引用着。
1 | function problem() { |
这种情况下,引用计数策略就会导致内存泄漏。在 IE8 及更早版本的 IE 中,并非所有对象都是原生 JavaScript 对象。BOM 和 DOM 中的对象是 C++实现的组件对象模型(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对象,而 COM 对象使用引用计数实现垃圾回收。因此,即使这些版本 IE 的 JavaScript 引擎使用标记清理,JavaScript 存取的 COM 对象依旧使用引用计数。换句话说,只要涉及 COM 对象,就无法避开循环引用问题。下面这个简单的例子展示了涉及 COM对象的循环引用问题:
let elemen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some_element”);
let myObject = new Object();
myObject.element = element;
element.someObject = myObject;
这个例子在一个 DOM 对象(element)和一个原生 JavaScript 对象(myObject)之间制造了循环引用。myObject 变量有一个名为 element 的属性指向 DOM 对象 element,而 element 对象有一个someObject 属性指回 myObject 对象。由于存在循环引用,因此 DOM 元素的内存永远不会被回收,即使它已经被从页面上删除了也是如此。为避免类似的循环引用问题,应该在确保不使用的情况下切断原生 JavaScript 对象与 DOM 元素之间的连接。比如,通过以下代码可以清除前面的例子中建立的循环引用:
myObject.element = null;
element.someObject = null;
把变量设置为 null 实际上会切断变量与其之前引用值之间的关系。当下次垃圾回收程序运行时,这些值就会被删除,内存也会被回收。为了补救这一点,IE9 把 BOM 和 DOM 对象都改成了 JavaScript 对象,这同时也避免了由于存在两套垃圾回收算法而导致的问题,还消除了常见的内存泄漏现象。
4、性能问题:
垃圾回收程序会周期性运行,如果内存中分配了很多变量,则可能造成性能损失,因此垃圾回收的时间调度很重要。尤其是在内存有限的移动设备上,垃圾回收有可能会明显拖慢渲染的速度和帧速率。开发者不知道什么时候运行时会收集垃圾,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在写代码时就要做到:无论什么时候开始收集垃圾,都能让它尽快结束工作。
现代垃圾回收程序会基于对 JavaScript 运行时环境的探测来决定何时运行。探测机制因引擎而异,但基本上都是根据已分配对象的大小和数量来判断的。比如,根据 V8 团队 2016 年的一篇博文的说法:“在一次完整的垃圾回收之后,V8 的堆增长策略会根据活跃对象的数量外加一些余量来确定何时再次垃圾回收。”
警告 在某些浏览器中是有可能(但不推荐)主动触发垃圾回收的。在 IE 中,window.CollectGarbage()方法会立即触发垃圾回收。在 Opera 7 及更高版本中,调用 window.opera.collect()也会启动垃圾回收程序。
5、内存管理:将内存占用量保持在一个较小的值可以让页面性能更好。优化内存占用的最佳手段就是保证在执行代码时只保存必要的数据。如果数据不再必要,那么把它设置为 null,从而释放其引用。这也可以叫作解除引用。这个建议最适合全局变量和全局对象的属性。局部变量在超出作用域后会被自动解除引用,
如下面的例子所示:
1 | function createPerson(name){ |
1、通过 const 和 let 声明提升性能
ES6 增加这两个关键字不仅有助于改善代码风格,而且同样有助于改进垃圾回收的过程。因为 const和 let 都以块(而非函数)为作用域,所以相比于使用 var,使用这两个新关键字可能会更早地让垃圾回收程序介入,尽早回收应该回收的内存。在块作用域比函数作用域更早终止的情况下,这就有可能发生。
2、根据 JavaScript 所在的运行环境,有时候需要根据浏览器使用的 JavaScript 引擎来采取不同的性能优化策略。
V8 在将解释后的 JavaScript代码编译为实际的机器码时会利用“隐藏类”。如果你的代码非常注重性能,那么这一点可能对你很
重要。
运行期间,V8 会将创建的对象与隐藏类关联起来,以跟踪它们的属性特征。能够共享相同隐藏类的对象性能会更好,V8 会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优化,但不一定总能够做到。比如下面的代码:
1 | function Article() { |
V8 会在后台配置,让这两个类实例共享相同的隐藏类,因为这两个实例共享同一个构造函数和原型。假设之后又添加了下面这行代码:
a2.author = ‘Jake’;
此时两个 Article 实例就会对应两个不同的隐藏类。根据这种操作的频率和隐藏类的大小,这有可能对性能产生明显影响。当然,解决方案就是避免 JavaScript 的“先创建再补充”(ready-fire-aim)式的动态属性赋值,并在构造函数中一次性声明所有属性,如下所示:
1 | function Article(opt_author) { |
这样,两个实例基本上就一样了(不考虑 hasOwnProperty 的返回值),因此可以共享一个隐藏类,从而带来潜在的性能提升。不过要记住,使用 delete 关键字会导致生成相同的隐藏类片段。看一下这个例子:
1 | function Article() { |